当非遗扎染遇上春天,会碰撞出怎样的“心生”色彩?4月24日,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、苏州理工学院东渡社区内,一场以“染指生辉织梦未来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,让非遗文化与春日浪漫撞了个满怀。来自各民族的学子们以布为纸、以染为墨,在扎结与浸染中疗愈心灵,共同编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绚烂画卷。
春色入“染”:非遗技艺唤醒心灵花园
四月芳菲,正是“中国大学生在线网”倡议的“春日的心生”最佳实践时。活动现场,靛蓝、茜草、栀子等天然植物染料在春阳下泛起涟漪,宛如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。学生们在非遗艺术家潘辽洲的指导下,将白衣、丝绸、手帕通过“扎、缝、缚、夹”等手法创意折叠,浸入染缸的瞬间,布料如春日花朵般层层绽放。“没想到捆扎的力度不同,染出的纹路就像春天的叶脉一样独特!”苗族学生吴晶举着渐变蓝白的手帕赞叹道。
“艺”疗春愁:一布一染皆成心理处方
活动巧妙融合艺术疗法与非遗体验,让压力在指尖悄然释放。“植物染需要静心等待色彩沉淀,就像春天教会我们耐心成长。”心理辅导员杨嘉元解释。来自新疆的学生张苇艺将学习的焦虑化作扎染图案:“把烦恼‘扎’进布里,展开时竟成了星辰般的花纹!”活动现场笑声与惊叹交织,原本素白的织物陆续“开出”水波纹、冰裂纹、鹿胎缬,宛如把春天的生机“穿”在了身上。
同心共“织”:民族团结绽放在春布之上
据悉,本次参与活动的学生来自汉、苗、侗、壮、蒙古5个民族、7个省市。活动共有14名学生代表参加,完成扎染作品60余件。蒙古族学生余小雪与汉族同学合作扎染的“石榴花开”图案,用黄蓝染料勾勒出紧紧相拥的石榴籽。“每道褶皱都是独特的,但最终都融成同一幅画——这就是我们的相处之道”蒙古族学生余小雪的感悟引发热烈掌声。
育人成效:传统文化浇灌“心”春天
许多学生反馈“在染色过程中找到了专注的平静”,更有参与者自发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。辅导员肖冬老师与学生们共同展示的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扎染T恤,更让传统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。商学院党总支书记许炜表示:“用非遗之美疗愈青春,用共同创作促进交融,这正是春天里最生动的思政课。”
当扎染的蓝遇见春日的绿,当非遗的“老手艺”遇见新时代的“新表达”,东渡社区的这场活动不仅染出了布匹上的花纹,更织就了青年学子心中的阳光图景。这个春天,传统文化正以最柔软的方式,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写下温暖注脚。